要了解什么是肥胖,首先需要知道“BMI”这一概念
BMl即体重指数,其计算方法为:体重指数=体重
(kg)/身高(m2)。
世界卫生组织为亚洲成人制定的BMI标准为:BMI
在23~25为超重;BMI>25为肥胖;BMI>30为重度肥胖。
按照脂肪聚集部位的不同,肥胖可分为中心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。
中心型肥胖表现为腹部皮下脂肪堆积,大网膜、肠系膜、
肝、胃肠等内脏周围的脂肪增多,也可以称作内脏脂肪型肥胖,
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,是高血脂、动脉硬化的帮凶。
中心型肥胖最常用的指标是腰围与臀围之比,
男性在0.95以上,女性在0.85以上,即可视为中心型肥胖。
中心型肥胖又称为腹型肥胖、内脏脂肪型肥胖,或苹果型肥胖。
周围型肥胖是指四肢和躯体均肥胖的情况,也就是皮下脂肪园
积的皮下脂肪型肥胖,又称为皮下脂肪型肥胖,或梨型肥胖。
医学家研究的结果是:中心型肥胖比周围型肥胖更易患各种疾病,
其中就包括脂肪肝。这不难理解,腹部堆积大量脂肪、
肚子大,意味着腹腔内的肝、肾等重要脏器更容易受到脂肪的侵犯。
肥胖者容易发生便秘,其原因在于腹壁脂肪堆积,腹壁过厚,
直接影响了腹肌收缩力,导致排便动力不足;同时肠系膜上
大量脂肪沉积,肠管蠕动能力减弱,肠内容物或粪便难于排泄
而发生便秘。此外,腹腔和胸壁脂肪过多,腹压升高,膈肌抬高、
运动受限,膈肌收缩性排便动力减弱,也会影响排便;
肥胖者盆腔肌肉的舒缩功能也受到限制;再加上肥胖者多数活动少,
肠蠕动减慢,并多嗜食膏梁厚味,粗粮、蔬菜、水果摄入少,
膳食纤维、维生素、矿物质摄入过少,这些都会引发便秘。